
1月初,新一波寒潮襲擊廣州,芳村南方茶葉市場內的一杯杯熱茶,正為往來客商們驅散著冬日的冰冷。
“茶產業其實是非常古老、傳統的行業,我們現在做的就是延伸茶產業鏈,賦予新的價值。”正在沏茶的林欣,是一位從小在南方茶葉市場長大的90后“茶三代”,更是如今市場內“茶創青年”的代表。
在林欣等一批年輕面孔的推動下,南方茶葉市場正逐漸從承擔單一貨物交易功能的場所演變為全國乃至全球茶產業“風向標”,推動茶產業的“廣州價格”“廣州標準”走向世界。
超過兩千年的商貿底蘊,鑄就了廣州“千年商都”美譽。上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廣州逐步自發形成一大批專業性強、總體規模大、輻射范圍廣的市場,涵蓋皮革皮具、鞋業、紡織服裝、茶葉等經營門類,形成了享譽全國的產業集群。
日前,廣州提出,要大力推進專業批發市場轉型升級,發展茶葉、花卉、中藥材、水產、珠寶、服裝等傳統優勢產業,貫通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帶動全產業鏈提升,高標準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提振廣州千年商都和國際商貿中心品牌形象。
從延伸產業鏈條、打造服務品牌、數字化賦能到加速擁抱“雙循環”,廣州專業市場的轉型疏解在運營方和商戶的聯合探索中,不斷創新前行。
大屏幕上,跳動著超過1400種不同類別的普洱茶價格指數和升跌幅;屏幕一側的質檢室中,數名“星級師傅”正通過觀、拆、驗、聞的方式,檢驗著普洱茶產品質量。
坐落于南方茶葉市場,廣東東和茶葉有限責任公司(下稱“東和”)創辦的全國首家茶葉指數交易平臺——東和指數,已成為全球普洱茶買賣的專業工具與參考指標。
“我們的運作模式就是由專業經紀人收集南方茶葉市場中的普洱交易價格,通過大數據分析后實時更新在指數網站上,為客商提供客觀公正的價格參考數據。”東和董事長陳軍日介紹道,公司同時也提供第三方的茶葉估價與檢測服務,保障買賣雙方的交易安全。
隨著東和指數的推廣,從南方茶葉市場走出的普洱茶葉“中國標準”已經得到越來越多采購商的認可。
“2020年,東和指數網站單日點擊量最高達到150萬,后臺發現IP來源不僅來自國內,還有海外的訪問,包括韓國、馬來西亞、加拿大等地。”陳軍日說,廣州在茶產業集聚區特有的質量把控、定價、交易等方面的優勢,未來將助力中國普洱實現全球流通。
更規范化的行業標準,為茶產業的壯大和邁向價值鏈中高端“保駕護航”,也催生出更多產業發展新機遇。
在柑普茶沒有流行于市場的時候,林欣和她的團隊為了迅速提升消費者對這一品類的認知,根據快消茶的屬性,將柑普茶系列產品根據大小和柑果顏色屬性分別進行了命名,“而小青柑因為每顆分量剛剛好一壺,能夠為辦公室白領們帶來便捷的泡茶體驗感,同時茶香、果香濃郁,一下就成為‘爆品’”。
以現代化的經營手段精準對接市場需求,讓傳統茶企也能“煥發新生”。身為八方茶園品牌負責人,林欣認為,當前的茶企應將視野放寬形成主營產品的“艦隊生態”,并深耕全產業鏈形成品牌效應,從而推動廣東茶葉的“文化輸出”。
“如果以時尚產業為例,米蘭時裝周已經成為全球潮流文化的展示平臺,所有時尚大牌都要以米蘭時裝周作為‘起點’傳播到全世界。這種龍頭作用,其實對于茶葉也是一樣的。”在林欣看來,南方茶葉市場作為全國茶葉交易的龍頭市場,最核心的作用在于品牌化的培育,“必須要孵化出來大量的品牌,才能進一步提升中國茶文化影響力”。
“來嘗嘗我們的新品楊枝甘露,去年特別受年輕消費者歡迎。”金達咖啡飲品城(下稱“金達”)里,廣州市味都食品有限公司(下稱“味都食品”)負責人陳星普將調制好的飲品倒入分裝杯中,招待著前來采購的客人。
過去,味都食品僅扮演著“原料供應商”的角色。近幾年,全國新式茶市場進入“爆發式”增長,味都食品的服務隨之升級,提供著超過800種飲品原料之余,還增加了菜單定制以及技術培訓服務。
“以前的客戶追求價格,現在更追求價值。”陳星普說。
脫胎于傳統食品批發市場的金達,自2012年開始轉型涉足咖啡茶飲原料貿易,并逐漸演變成為餐飲創業客戶提供品牌策劃、技術培訓、物料供應、新品研發等一站式餐飲品牌孵化服務基地。
“像味都食品一樣為客戶提供原料、器材、培訓服務的商戶在市場中并不鮮見。”廣州金達食品市場經營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蔡澤介紹,園區內每家企業的店鋪就是一家小小的“培訓學校”,平均每家店最少服務了一千家的終端門店,累計為行業培養店面管理人才十萬人,“可以說,金達已經成為全國咖啡茶飲業的‘黃埔軍校’”。商戶自身的轉變,只是專業市場從“貨物貿易”向“服務貿易”轉型的第一步。蔡澤認為,專業市場的發展對應的也是咖啡茶飲產業的發展,兩者相輔相成。因此,專業市場在引導商戶轉型之余,更應強調商業模式的創新。
他透露,市場終端的咖啡飲品店往往受制于人力、房租等成本,難以在產品創新上下大功夫,新產品的研發大多依賴于供應商的創新。“金達內部已經形成集聚效應,商戶們在研發出新品后相互交流協作,大大提升了產品研發的效率,甚至可以做到每天都出新品。”
去年8月中旬,金達多了一個新“身份”:云南國際咖啡交易中心廣州集貨配送中心。這是位于普洱市的云南國際咖啡交易中心走出云南的第一站,也是云南咖啡豆在廣州集中展示、銷售的平臺。“咖啡是面向全球的行業。我們不僅在金達推廣云南咖啡,還希望能掌握行業樞紐的位置,形成定價權。”蔡澤說。
不僅是金達,擦亮專業市場服務的“金字招牌”,推進產業服務的深度化,已逐漸成為廣州專業市場轉型的“大勢”。
其中,廣州輕紡交易園通過打造以“面料+設計”為主題的共創空間,設置趨勢圖書館、面料區、流行展示區等功能區,吸引了2000多家企業和商戶、3000多名服裝設計師進駐;世貿服裝城、壹馬服裝市場等載體則瞄準“網紅經濟”,打造出集線上線下新零售、藝術體驗、攝影基地、服裝批零于一體的KOL(Key Opinion Leader)市場。
“全國面料看廣東,廣東面料看中大。”對紡織服裝而言,廣州中大紡織商圈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關乎全國人民的時尚。而一場深刻的數字化變革,正在中大紡織商圈發生。
1月7日,中國領先的紡織面料一站式智慧供應鏈服務平臺——百布宣布完成1.1億美元D+輪融資。通過對產業鏈多個核心環節的智能化和數字化改造,百布已搭建了數百億規模的紡織面料數字化生產和流通體系。
這一平臺,正是誕生于由59個紡織布匹批發市場組成、2019年合計交易額達到600億元規模的中大紡織商圈。
“我們最早服務于中大紡織商圈中的源頭批發商,他們往往掌握著充足的貨源,但需要依托下級批發商做渠道分銷,無法及時、準確掌握市場動向。”廣州致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品牌部負責人告訴記者,百布所做的便是通過連接布料源頭批發商和服裝廠,實現服裝供應鏈的快速響應和精準對接。
在紡織服裝市場競爭趨于白熱化的當下,服裝品牌從原料訂貨到成衣上市的時間已經由過去的兩三個月壓縮至14天以內,對供應鏈各環節的信息透明度和反饋速度的要求更是“水漲船高”。
“通過百布的大數據精準匹配,最快一個小時內就能完成從布料訂貨到成交的全流程。服裝廠找布的時間短了,生產周期就縮短了,進一步壓縮商品的流通時間。”上述負責人介紹道,當前,中大紡織商圈內的商戶仍是百布的主要服務對象。
數字化交易模式進入了傳統商品交易市場,催生流通服務的新業態。
在白云區的新百佳服裝市場,市場自主建設的“旺加旺服裝供應鏈大數據交易平臺”兩端連接著生產企業和電商。供應商將貨品存入“旺加旺倉庫”后,交易平臺將同步上線貨品介紹內容,向電商商戶和帶貨主播進行展示,由電商和主播選品推介至消費者;消費者通過電商或主播下單后,旺加旺倉庫即可打包代發給消費者,有效簡化商品從供應商到消費者的流通環節,打通全產業鏈供應體系。
該平臺試運行至今,共完成了3000多萬單代買、代賣、代發業務,平臺交易額超過10億元,服務費收入3000多萬元。
速度更快、效率更高、質量更有保障。打破傳統的“三現”(現金、現貨、現場)交易模式,一大批為行業提供數字化綜合解決方案的企業正在將廣州專業市場作為應用場景,突破傳統市場在時間、空間上的掣肘,以數字技術賦能實現市場數據整合和資源配置能力的全面升級。
手工假發,這個在國內市場顯得較為小眾冷門的商品,在歐美、非洲等地區卻受到當地消費者的熱捧。如今,越來越多的假發產品從廣州的專業市場出發,依托跨境電商的渠道駛向海外。
廣州市傳盛美容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總經理潘琪從2014年開始進入假發行業,不到七年時間,公司年營業收入翻了近100倍,擁有著超200名員工,主營高端假發產品,其中超九成是銷往歐美市場。
“利用線上渠道,我們與海外客商進行一對一的交流。處理效率較高的訂單只需要四至六個小時就能完成從商談到發貨,客戶在36到48小時內可以收到貨。”潘琪說,與國內已經形成假發產業規模的許昌相比,廣州在假發跨境電商領域無論是交通運輸、人才儲備還是經營模式,都具有不可替代性。
潘琪所在的名商天地皮料五金龍頭市場(下稱“龍頭市場”),現在已經聚集了70多家主營真人假發跨境電商出口企業。這些跨境電商企業依托阿里巴巴國際站、ebay、敦煌網等網絡平臺,累計年交易額超過10億元人民幣。
“跨境電商是風口,我們都跟市場里的商戶說,要盡快搭上這臺‘快車’。”龍頭市場總經理徐寧最近一直奔走于聯合各大院校、跨境電商平臺培訓學院和專業服務機構在市場內組織開展跨境電商主題的培訓活動。
不僅如此,在物流清關、財稅結匯、金融扶持、海外倉儲、產業融合、政策導引、法務咨詢等方面為場內商戶提供綜合性一體化服務。
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從企業到專業市場的運營主體都紛紛“聞風而動”,立足廣州作為鏈接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的戰略支點機遇,拓展貿易新業態。
1月8日起,廣州市第二批市場采購貿易集聚區拓展試點市場正式開展業務。截至目前,全市已先后認定兩批共4家重點專業市場作為廣州市市場采購貿易集聚區拓展試點市場,包括新大地服裝城、萬菱廣場、中港皮具城、環球國際商貿中心(步云天地)。
利用市場采購貿易的方式,“一站式”解決專業市場小商品出口難的問題,商戶收匯結匯難的問題也迎刃而解。
專業市場的升級改造是廣州的九項重點工作之一。2019年,廣州制定印發《廣州市加快推進專業批發市場轉型疏解三年行動方案(2019—2021年)》(下稱《行動方案》),推進全市專業批發市場轉型升級和有序疏解非主城區功能,促進專業批發市場發展與城市定位相適應。自《行動方案》啟動以來,廣州已累計實現專業批發市場轉型疏解239家。通過轉型疏解,共計拆除關閉市場22家,搬遷疏解11家,釋放存量土地約186.5萬平方米。
進入關鍵的變革階段,廣州專業市場不再拘泥于盤活市場固有空間、改善硬件設施的粗放型改造。而是以轉型為契機,專業市場以培育品牌、數字賦能、創新制度為抓手,使專業市場真正成為符合全球市場潮流的新型流通平臺,真正實現激發市場活力、促進消費升級、帶動轉型發展。

如果你對廣州商務公眾號有什么建議,想在這里看到哪些信息,歡迎大家留言,我們將重視改進。對富有價值的建議,我們將回饋一份粉絲禮物作為致謝。
